顆粒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近幾年,細顆粒物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大多數城市己經進行了細顆粒物的監測工作。目前顆粒物傳感器因價廉、便攜等優點,受到大眾的青睞。目前顆粒物傳感器的測量原理有電學原理、光學原理,其中光學包括紅外和激光兩種。
1、電學原理
電學法顆粒物傳感器主要是利用氣溶膠顆粒物單極擴散充電技術,測量帶電粒子產生的電流而實現監測。傳感器有兩個進氣流:凈化過的壓縮空氣(1.5 bar)和氣溶膠樣本氣體。壓縮空氣流被導入到一個有電暈針釋放恒定電流的密閉空間內,然后,經過電暈放電后帶有正離子的氣流被引入到一個排氣裝置里。氣溶膠進行傳感器則主要就是通過具有抽氣泵作用的該股氣流吸入的。氣溶膠樣本和氣泵里的氣流充分混合,這樣電暈充電器釋放的離子才能附著到包括樣本氣體在內的氣溶膠顆粒物上。在混合過程后,剩余的自由離子會被一個離子阱吸收,帶電粒子會隨著氣流從傳感器流出。因為顆粒物或者部分顆粒物是單極帶電,它們輸出傳感器時會攜帶電荷。
2、紅外原理
紅外的光線強度是很弱的,測量顆粒物時的強度不夠,可以用濁度法代替。濁度法的測量原則就是發射和接收光線,通過此法可以判斷空氣的渾濁程度。這種方法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使測量值與實際濃度偏差增大。以上紅外測量的特點,說明用紅外傳感器測量顆粒物只能知道其相對質量濃度。紅外傳感器的另一個缺陷是不能區分顆粒物的粒徑,故紅外傳感器的性能較差,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
3、激光原理
基于激光散射法原理的測量技術被認為是測量顆粒物應用最普遍的技術。它歸類為光學法,但其與顯微鏡法光學成像的原理不同。光散射的理論基礎是MIE散射理論,其獲得顆粒物的質量濃度的方式是反推,反推的過程需要借助顆粒物的相關參數。顆粒物在太陽光照射的時候會產生散射光,其性質恒定的前提下,顆粒物散射光的強度可以代表其質量濃度。最近這些年,基于光散射原理的便攜式顆粒傳感器作為新型監測設備在環境空氣監測領域已經涌現,它的出現引領了新一代監測儀器的發展且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激光散射原理即令激光照射在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上產生散射,同時在某一特定角度收集散射光,得到散射光強隨時間變化的曲線。進而微處理器利用基于米氏(MIE)理論的算法,得出顆粒物的等效粒徑及單位體積內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
- 上一篇:氣候對氧氣傳感器的影響
- 下一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型一氧化碳傳感器